第(3/3)页 赵四没有立刻说话,他站在山坡上,夜风吹拂着他的头发。 山下的河谷里,传来哗啦啦的流水声,那是穿越山谷的河流,日夜不息,奔流向前。 这声音,平时被工地的喧嚣掩盖,此刻在寂静的夜里却格外清晰。 赵四的目光投向那在月光下泛着微微白光的水流,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。 柴油发电机受制于燃料运输和机器本身的老旧,显然不是长久之计。 从山外拉高压线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 那么,眼前这不竭的动力源泉呢? 西南山区,山高水急,水力资源极其丰富。 为什么不能就地取材,利用这大自然的馈赠? 一个构想迅速在他心中成型——建造一座小型水电站。 不需要像大型水电站那样宏伟,只要能满足当前906厂,乃至这片山谷里几个重点厂区的建设和小规模生产用电需求就行。 技术上是可行的。 他脑中的知识库里有小型水电站的设计原理。 材料可以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三线建设的物资和废旧设备。 比如,是否可以改造废旧卡车的变速箱和传动轴,用来制作简易的冲击式水轮机? 这绝对是一个挑战,但比起等待和依赖不稳定的柴油发电机,这更是一条主动出击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路子。 赵四转过身,脸上重新露出了那种冯卫国和王永革熟悉的、充满信心的神色。 “冯主任,” 赵四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异常沉稳, “靠柴油,不是办法。等电网,时间不等人。” 冯卫国抬起头,看向他:“那你的意思是?” 赵四抬手指向河谷:“我们得靠它。靠这长流不息的水。” 冯卫国顺着他的手指望去,愣了一下,随即眼中爆发出精光。 “水电站?在这山沟里?能行吗?” “事在人为。” 赵四语气坚定,“厂房我们能十天建起来,一座解决眼前之急的小水电站,我们也一定能搞出来!” “这不仅是解决906厂的用电,更是为整个这片区域的三线建设,打造一条稳定的能源生命线!” 冯卫国被赵四的魄力和描绘的前景感染了,用力一拍大腿。 “好!干了!你说怎么干,我老冯全力支持!要人给人,要物给物!” 王永革也激动起来,仿佛已经看到了水流推动轮机、电力照亮车间的景象。 赵四点点头:“明天一早,我们就去勘测地形,选定坝址和厂址。” “首先要找到一个落差足够大、河道相对狭窄、地质条件适合筑坝的地方。” 夜色中,三个人的身影立在山坡上,目光都投向了那喧哗的河谷。 十天建成车间的兴奋尚未褪去,一场关乎三线建设命脉的新的战役,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。 能源瓶颈,必须突破,也必将被突破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