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国家文典出版社从精英层面展开破冰行动的策略很成功。 在《纽幺时报》《环球联合报》等西方主流媒体的文化版或书评版,发表了相关的文章。 “一位来自东方的17岁少年,用他的笔触,为我们审视阿国的苦难提供了一面全新的镜子。” “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,这是一次关于‘叙事责任’的实践。作者亲赴难民营的调查,以及他将20%版税捐赠给联合国难民署的举措,让这个故事拥有了沉甸甸的道德分量。” “正如《人某日报》所评价,这部作品展现了新一代华国青年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。” 积攒口碑,就是为了引起大众的期待。 而在inS和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,相关话题也是在不断发酵。 “这不是一部关于阿国的‘他者’故事,这是一次平等的,充满尊重的跨文化共情,期待明日上市!” “……” 国家文典出版社筹备了这么长时间,就是为了这一刻。 西方世界只是提前几天上市而已,其他地区也是紧随其后。 就在出版社相关部门摩拳擦掌之时,他们其中的一位编辑在阅读完顾远的稿子后,眉头紧锁。 他拿不定主意,于是又跑去了主编办公室。 而此时,唐老已经看完了整篇,正在和顾远通着视频电话。 “决定了?不用‘故渊’,而是用‘顾远’。” “是,老师。”顾远语气坚定,“这本书,任何笔名都是对它的亵渎。” 唐老点了点头,手指轻敲着桌面,语气平和却直指核心: “远儿,你应该很清楚,你这么做,等于把自己放在火上烤。” “你刚被树立为青年担当,转眼间,你便交出这样一部极致的个人情书。” “告诉我,你准备如何应对那些批评你‘格局变小’、‘沉溺私情’的声音?” 顾远将自己仔细思考后的结果说了出来:“老师,这本书的内核,并非仅仅是爱情。” “一个灵魂因另一个灵魂而渴望变得更好,并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。” “这种健康的,相互成就的关系,本身就是值得向年轻人倡导的正面力量。” 唐老静静地听着,不置可否,随即提出来了另一个更尖锐的问题: “那么,宣扬早恋的帽子扣下来,你如何抵挡?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