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十分钟后,他放下稿纸,抬起头,目光深邃地看向顾远。 “小远,你让我很惊讶。”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,有欣慰,更有凝重。 “这份构思的成熟度,远超你的年龄,它很残酷,也很温柔。” “但是……” 唐老顿了顿,指尖轻轻点了几下手稿上的“阿国”三个字。 “这个故事,需要土壤。” “你需要去亲身感受战争带给平民的残酷,看到那些在命运面前毫无抵抗力的灾民。” “闭门造车,造不出有血有肉的灵魂。” “但这就是最艰难的一点,这不像云边镇那般,你有什么想法吗?” “我明白,老师。”顾远深吸一口气,说出了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。 “所以我需要一次实地考察,但目的地,不是阿国。” 他走到唐老身边,用手机调出地图。 “老师,阿国局势不稳,君子不立危墙之下。” “我的目标不是亲历战火,而是理解经历战火的人。” 他滑到了阿国西部的邻国: “伊国,特别是马什哈德。” “那里收容了数十万阿国难民,是除了巴国之外最大的难民群。” “那里就是一个活着的,关于阿国战争与流亡的记忆库。” “在那里,我能找到无数个‘哈米德’。” “我可以安全地聆听他们的故事,他们对于阿国的回忆与见解,以及对于战争的痛恨与悲惨无力。” “这些真实的细节,将是我构建小说时,最坚不可摧的基石。” 唐老静静地听着,眼中的凝重逐渐化为激赏。 他看着眼前的顾远,少年展现出来的不是一时冲动,恰恰相反,他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冷静执行力。 再兼具脑海中的澎湃灵感,这一刻,唐老真正看到了一个未来文学巨匠的影子。 “好!好一个活着的记忆库!” 唐老拍了拍手掌,脸上露出了真正舒心的笑容:“小远,你考虑得非常周全。” “这将不再是单纯的采风,而是一次带有明确学术和创作目的的调查。” 他当即拿起电话,一边拨号一边对顾远说: “我在德黑兰大学有位老朋友,是研究中东社会学的教授。” 第(1/3)页